中新网华盛顿1月15日电(记者 韩胜宝)“从毛泽东的每一条作战原则中都可能找到孙子的思想,显然毛泽东的每一条原则都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多处教诲”。美国海军分析中心亚洲和中国研究项目主任冯德威说,我谈这个历史话题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学的专业是中国历史,二是我最近又一次体会到《孙子兵法》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
冯德威阐述说,他把毛泽东的作战原则和《孙子兵法》中很多重要的教诲联系起来,很有意思:
毛泽东的第一条原则: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与此原则相关的孙子教诲很多,我只选择一条:进攻的重要性。毛泽东十大作战原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们都是讲进攻的,没有讲防御的。可能这是由于上面所讲到的原因造成的,即当原则提出时,正是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之际。无论如何,毛泽东集中谈论的是进攻,而不是防御,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在美国准将格里菲思的《孙子兵法》译本中,第四篇“形篇”中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孙子说“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因此,孙子告诉我们,胜利的关键是进攻。防御保存自己,而只有进攻才能达成目标。毛泽东显然吸收了孙子的这一思想。
毛泽东的第二条原则: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我认为,毛的第二条原则以其对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在内战这一特定阶段的强弱判断为依据。在这一原则里,毛坚持了《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的一些主要教诲。他认为在所有策略中,“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最为重要。在讨论攻打城市时,毛也总是强调要谨慎。他特别指出,必须所有条件成熟才能对城市发起攻击,并且指出,这是最后的任务。
毛泽东的第三条原则: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在制定这条原则时,毛在向他的指挥员们明确他对敌军“重心”的判断。在中国内战中,毛泽东显然认为国民党的重心是它的军队,而不是他们所控制的地域或城市。孙子在《虚实篇》中间接地谈到这一概念。孙子认为,“攻其所必救也。”孙子还触及判别敌人重心的问题,即“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毛泽东的第四条原则: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虚实篇》中,孙子告诫指挥官要保持自己部队的集中,寻找分散的敌人,一点一点地攻击并消灭小规模的敌人。“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毛泽东的第六条原则:发挥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这一原则中与《孙子兵法》中的教诲有明显联系的是“连续作战”。在《计篇》中,孙子教导指挥员对待敌人要“佚而劳之”。毛和孙子所指的思想是,保持作战势头可保持主动。
毛泽东的第七条原则: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毛的这一原则体现了孙子的两条重要教诲:《形篇》中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势篇》中的“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毛在告诫他的指挥员应该注意"发展进攻能力而不仅仅是注重攻击运动中的敌人时,他所想的实质问题是要求指挥官必须能处理各种情况下的进攻。
毛泽东的第八条原则: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在制定这一原则时,他吸收了孙子《作战篇》中的思想。孙子特别指出“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毛的这一原则的关键是夺取这些据点的阶段性。
毛泽东的第九条原则: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显然,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毛对内战中解放军后勤状况的客观现实的评价之上。同时,它也没有脱离孙子的思想。首先,它强调了孙子《谋攻篇》中的“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还遵循了孙子《九地篇》中的:”重地,吾将继其食。”
毛泽东的第十条原则: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毛的最后一条原则遵循了孙子的两点思想。其一,《九地篇》中的“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其二,《虚实篇》中的“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毛更重视第二点,不让敌人重组、再补给或休息。毛在指出这些原则时其重点是主张进攻,他不想做“宋襄公”。
冯德威认为,可以说在毛泽东十大作战原则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包含了孙子的许多思想。但是,毛泽东的原则虽然深深地植根于孙子的教诲,却是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战争环境制定的。因此,毛泽东的十大作战原则是比较具体的,而《孙子兵法》也许有更广泛的通用性。